精品国产一级毛片-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精品国产亚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又爽又黄

行業新聞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新聞

淺析我國便利店發展問題及創新模式

發布于:2018/9/18

 近年來,受我國宏觀經濟壞境、消費者消費習慣改變等的沖擊,我國零售業特別是線下實體零售走進了發展瓶頸。線下零售商面臨嚴峻態勢,給新興業態,特別是中小型零售業態帶來發展機遇。這其中,表現最突出的是便利店行業。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測算,2017年,便利店整體銷售額達到1905億人民幣,較上年增長23%。同時,根據Euromonitor數據顯示,便利店銷售額增速從2010年起一直保持兩位數,2011年起超越百貨和超市增速。未來,便利店市場前景依然廣闊。

一、便利店興起原因

作為日常生活中最便利的消費業態,便利店的興起與即時消費需求的擴大是分不開的。即時消費是指解決消費者當下急迫需求的消費。從消費時限看,即時消費購買的商品一般都是“即得”“即用”,消費者也多會選擇買飲料、盒飯、包子、咖啡等即時需求的商品;從消費感受看,即時消費感受一般便捷簡單,消費者很快能找到所需商品,快速完成結賬。來自艾瑞咨詢的調查顯示,66.5%的中國用戶表示愿意嘗試智能貨柜、無人店等消費形式。在即時消費需求擴大的背景下,便利店的興起有其必然性。

一是“快”。首先,便利店的快來自于密集的空間布局。便利店一般選址布局于人流密集的社區、辦公區、通勤路上等,消費者有需求時,可以很快在附近找到便利店。其次,便利店的快來自于所售商品。便利店緊扣消費者的便利需求,所售商品也多是即時需求商品,如即食食品、飲料、辦公零食等,消費者進入店鋪,可以很快找到自己所需商品。最后,便利店的快來自于交易方式。作為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背景下蓬勃發展的業態形式,很多便利店在發展之初就乘上了科技的快車軌道,如自動結算機的使用減少了人工結算排隊等候時間;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更是使得消費者不出門也可以快速拿到所需商品。

二是“好”。第一,便利店的好體現在商品質量好。便利店商品盡管多為日常即時消費品,但由于其選品立足便利需求,且在云數據的測算下不斷淘汰滯銷商品,因此其商品質優且符合當地特色需求。第二,便利店的好體現在體驗好。很多便利店同時是咖啡館、干洗店、快遞中心等,在帶來商品消費的同時,也帶來服務消費,一些便利店甚至會結合天氣、節氣等增加店內裝飾,或者在下雨下雪天在門口放置雨傘雨衣,帶給消費者溫馨的消費體驗。特別是一些24小時便利店,相信在結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之后,看到一家仍在營業的便利店,總會感到一些溫暖。

不管是“快”還是“好”,總的來說,便利店適應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滿足了消費者的即時消費需求,這是便利店興起的根本原因。

二、便利店發展存在的問題

盡管便利店未來市場廣闊,但目前我國的便利店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具體看,主要問題包括一下三點。

(一)缺乏特色

橫向看,我國便利店在商品種類、店內布局、提供服務特征上存在嚴重的同質性,各家便利店自身特色不突出。隨著便利店行業競爭程度的加深,不具有自身特色的便利店,失去吸引消費者的魅力,未來也只能在發展的洪流中逐漸被消費者忘卻??v向看,我國便利店品牌在新增店鋪時,往往照搬已有店鋪規模、布局,而忽略了當地消費者的特殊需求,千店一面的消費環境也讓消費者喪失了對便利店品牌的敏感性。

(二)利潤水平待提高

盡管我國便利店銷售額增長較快,但利潤水平較低?!?018年中國便利店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高毛利(毛利>=20%)便利店僅占16%,而在日本,7-11的毛利達到32%。造成我國便利店利潤低的原因,首先是高成本,我國便利店主要布局于一線城市,而一線城市往往擁有高租金和高人力成本;其次是自有品牌占有率低,2017年我國便利店自有品牌占比超過30%的僅占7%,80%的便利店自有品牌占比低于10%,對比日本便利店,其單品的自有品牌占比多為40%—50%;再次,我國便利店對毛利高的生鮮食品布局少,2017年,仍有40%的便利店即食銷售占比小于10%。

(三)技術支撐能力不足

從日本經驗來看,日本便利店產業近似于IT產業,普遍重視新技術在便利店中的應用。而中國便利店行業普遍存在對技術投入不足的情況,一方面,便利店經營者對技術投入要求估計不足,缺乏自有技術支撐體系,期望利用技術外包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技術供應方缺乏便利店經驗,參照小型商超,研發便利店技術體系,無法完全匹配便利店實際需要。從而造成新技術與便利店的融合困境,使便利店無形中增加了運營成本,降低了運營效率,喪失很多商業機會。

三、便利店創新模式探析

筆者多次到訪日本,日本便利店成熟的經營模式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重視建設自有品牌,提高商品差異性,獲得更多忠誠的消費者,擴大品牌的認知度和影響力,日本便利店單品的自有品牌占比多為40%甚至達到50%。再比如,重視打造多元消費模式,不僅消費商品,同時消費服務,交水電費、干洗衣服、收發快遞、充電寶、雨傘、ATM、打印等服務內容非常多,體現出商品和服務的多元化。

近期,筆者走訪了國內的多家便利店,發現各家也都在進行不同程度的轉型升級,謀求創新,以期抓住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便利店發展契機。其中便利蜂依靠技術驅動提升運營效率和消費體驗的發展模式值得思考借鑒。

便利蜂把自己定位成科技型便利店,這與傳統商圈店和社區店的定位不同,其具體表現就是,在技術人才、研發等方面投入巨大。同時,便利蜂提出“便利+”戰略發展理念,圍繞消費者即時消費需求的增長,依靠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更好地滿足便利化需求。這就要求深度理解業務實際情況和數據算法的力量,實現科學決策、科學管理、科學運營。便利蜂把線上線下的數據連通,在全產業鏈條中全面匯聚和分析運營數據,用算法分析的結果來理解和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在保障商品品質方面,不僅需要開發標準化的運營體系,還要通過實際設備和基本制度來實現品質保障。在便利蜂全部直營化管理的門店中,大量采用了實際的系統和設備來要求店員嚴格執行安全標準,同時設置了多種監督考察機制,對于涉及食品安全風險的問題直接一票否決,從基本制度上保障食品安全。

圍繞便利服務需求,在便利設施打造上,便利蜂把智能貨柜放到了消費者手邊,還在便利店周邊提供了便利單車、共享打印機、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等便利服務,這種做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可以說理解了便利店的本質不僅僅是提供商品,還要提供便利化的、人性化的服務,讓消費者感受到溫暖。

不論如何創新,都應該認識到,便利店的發展始終要踐行便利二字。在創新發展中,便利店應該積極運用新科技來提升效率和用戶體驗,解決消費痛點,持續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即時消費需求。

來源:中國商業經濟學會會長 馬龍龍

【返回】